知乎话题:#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?#获得了2300多万网友浏览,3万多位网友关注。
5000多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童年的遭遇。
被无视、被迁怒、被贬低、被威胁……
几乎没有家暴,都是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,却改变了孩子的整个人生。
1
无视,最容易摧毁一个孩子
有位小学老师说,摧毁一个孩子,甚至不需要开口:
只要三次打招呼不理就够了,这孩子便再也抬不起头来。
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
——静止脸实验。
实验之初,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,孩子很开心:
静止脸实验开始,母亲面无表情。
孩子开始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:
孩子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,极尽所能引起母亲注意,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:
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大哭:
实验证明,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:
他的心跳加速,体内压力激素增加,如果持续下去,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。
精神分析学有句话叫:“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。”
天涯网友@风荷举ya的经历同样让人深思:
我总记得小时候想让我妈抱或依偎在旁边,我妈总会很不耐烦地一把推开我:
去一边去!
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,依然忘不了那时候的阴影。
我妈一直觉得委屈,觉得我跟她不亲,其实我也很无奈,小时候没得到过好脸色,被打被骂被推开阴影太重。
相较于成人,孩子的情绪更加敏感、脆弱,对关注的需求度更高。
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爱是什么,但孩子能通过陪伴、微笑和拥抱感知到爱。
及时的沟通,有效的陪伴,胜过千万育儿经。
2
贬低,喂给孩子最毒的药
微博博主@愁容骑士典当记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:
一个抑郁症的女孩在复诊,看见女孩在看书,医生马上表扬了一句:“孩子真用功。”
本来表扬对病中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,没想到母亲随口就回应:
“用功?假用功!”
图片来源于微博@愁容骑士典当记
医生顿时被母亲气得跳脚,又无可奈何。
医生们费尽心机把孩子心里的伤痛抚平了,家长却轻而易举地用一句话把孩子扎得满身是伤。
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:
孩子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,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,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。
父母打击孩子,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变好 ,不配被爱。
《老师请回答》节目中,7岁的男孩邹骁的妈妈,对他总是很严格。
母子俩一起做作业,一个拼音没有拼好,妈妈立马发火 :
“怎么回事,这么基本的还要错?”
晚饭后作业没写完,还要罚写,邹骁委屈地抹眼泪,妈妈马上不悦:
“你要哭哭啼啼的,咱俩就别谈了,你自己干去吧。”
图片来源于节目《老师请回答》
邹骁妈妈说,自己有时候会口不择言,会说一些很伤人的话,气头上来的时候,就会失去自控。
孩子爸爸也表示:
妈妈每天都在批评孩子,从来不鼓励,孩子一半的精力都在看她的脸色,根本没法学习。
最后当老师问:“你觉得你爸爸妈妈理解你吗?”
邹骁哭了,他说:“妈妈说我是二百五。”
图片来源于节目《老师请回答》
你骂孩子,他不会停止爱你,却会停止爱自己。
《中毒的父母》书中写道:
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,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,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。
父母总是贬低孩子,不仅仅会让孩子自卑;
那些伤人的话还会变成匕首,割破孩子的信心和勇气,可能让孩子一生都难有大的作为。
好好说话,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,更是维护亲子关系的良药。
迁怒,毁掉孩子的隐形凶器
著名作家王蒙在文章《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》中,有一段非常真实又扎心的描述:
“父母寂寞了就责备孩子太不活泼,父母想午睡了就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讨厌; 父母想读书了就发现孩子不爱学习,父母想打球了就发现孩子不爱体育; 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,一定是看着孩子更不顺眼了。”
生活中,父母很容易借着管教之名,对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。
关于这个问题,纪录片《中国少年故事》中有很经典的一幕:
有一天妈妈从外面回到家,看到若愚有作业没做完,忍不住冲他发了脾气。
当时若愚在跟爸爸聊天,爸爸也有点处于要发火的临界点。
若愚就看着他们,跟他们说:
“你们发这个火,回家前要考虑一下。”
“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瓶子,如果瓶子里的水都装满了,就会溢出来。
你们每天的工作把瓶子装满了,回到家只要看到我任何一点不好,瓶子就会溢出来,情绪也就发泄在我身上了。”
“那你们能不能回家前,就把这个瓶子倒一下。”
“或者你们带两个瓶子,你在外面一个瓶子,那个瓶子不影响你回家来。”
父母的迁怒,是孩子无法承受之重。
樊登老师曾说过:
“父母骂孩子百分之九十是迁怒,就是自己的挫败感,自己的无能感,自己的无能为力,迁怒在对面的这个孩子身上。”
每个人都有需要面对的课题,将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,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还会造成更多困扰。
长期“迁怒”,不仅会损失家长的权威,还可能让孩子变成“问题孩子”,后患无穷。
唯有发现问题的关键,完成自己的修行,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。
威胁,比体罚孩子后果还严重
威胁,大概是父母最常用,又见效最快的手段:
我数1、2、3,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!
今天不把饭吃完,不准睡觉!
玩具不收拾好,再也不给你买新玩具了……
威胁是有条件的爱,时刻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。
如果一个孩子所做的事,不是为了服从父母,就是为了讨父母开心,那他永远也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。
如果威胁碰上具有反叛精神的孩子,就更没用了。
虎妈蔡美儿曾经在接受采访时,讲过一段她教育小女儿Lulu的故事:
有一天她教3岁的女儿练琴,Lulu不愿意按她说的做,一边发火一边重重地敲打琴键;
蔡美儿为了让女儿听话,威胁她说:
“你看外面下着雪多么冷,你要是再乱叫,不按照我说的做,我就把你丢到外面去!”
3岁的Lulu看了妈妈一眼,径直开门走了出去,外套都没穿。
这一招平时对大女儿很有效,蔡美儿没想到小女儿这么“叛逆”。
尽管外面下着雪,女儿却丝毫不为所动。
很快轮到她求女儿进来了,可是Lulu不屑地摇摇头,表示就不进来。
为了不把孩子冻坏,最后蔡美儿不得不用热巧克力和蛋糕来讨好女儿,恳求她进来......
无论是对有屈服倾向的孩子,还是对有反抗精神的孩子来说,空洞的威胁都没有好处。
哪怕目的达到,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,造成亲子心灵的疏远。
孩子成长是一个缓慢且复杂的过程,越心急,结果越糟糕。
与其威胁,不如尝试引发孩子好奇,调动孩子的内驱力,让孩子主动养成良好习惯。
育儿是一场修行,养的是孩子,修的是自己。
家长是孩子的镜子,孩子90%的问题,都是我们的问题。
正如有句名言所说:
“每瞬间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,你教育孩子,也是在教育自己,并检验自己的人格。”
当我们用行为或语言伤害了孩子的时候,其实也错过了自己成长的机会。
温和而尊重,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。
也是我们自身修炼的必经之路。
点个“在看”,一起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