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右上方,关注我们~
嗨,大家好
【圈长寿】第15期来啦~
小圈和专家一起守护你的健康~
❖
看到好看的风景,吃到好吃的美食
很多圈友会想发朋友圈分享一下
但是由于在意朋友圈内好友的看法
最后直接选择不发了
甚至有些圈友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
或者直接关闭了朋友圈
发朋友圈真的是我们生活的累赘吗?
告诉你个好消息
有研究指出
爱发朋友圈的人,更容易长寿!
这种说法是真的吗?
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小圈这就带你去详细了解一下!
倪晓东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
门急诊部行政主管
副主任医师
划重点
01
“爱发朋友圈”,死亡风险直降12%?
2016年发表在《美国科学院院报》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,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对1200万名Facebook用户的在线社交活动,得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。这里提到的Facebook类似于我们国内的社交软件微信。
“发不发”
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整体死亡风险会降低12%左右,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有所降低,例如癌症、冠心病、药物滥用和自杀。尤其是那些经常能够接收到好友申请的人,他们的死亡风险都是最低的。
这说明社会联系和支持对于长寿有着积极的影响,因为频繁地去发起好友申请一般意味着自己缺乏社会支持,想要去寻求友谊,而接收好友申请一般都意味着他人对自己的好感,这些人往往都拥有着比较充分的社会支持。
Facebook 用户的整体死亡风险
Facebook 用户的特定疾病的死亡风险
“怎么发”
相比起经常发表文字状态但不发布照片的人,经常发布照片但不经常发表文字状态的人死亡风险低于平均水平的30%,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。
由于缺乏对具体照片和文字内容的分析,暂时无法肯定其中的原因,但推测可能是经常发布照片而不仅仅是发表纯文字,往往体现着丰富社交生活,而不包含照片的纯文字状态则是一些个人的感受、感想等内容,与个人有关,而非社交。
划重点
02
经常上网还能减少患痴呆症的风险?
2023年5月,发表在《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》上的一项长达17年的研究表明,经常上网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大约是不经常上网的人的一半。
研究人员跟踪了154名年龄在50至64.9岁之间的没有患痴呆的成年人,随访中位数7.9年,最长17年。随访期间,4.68%的参与者诊断为痴呆。根据是否经常使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或其他任何目的上网,如购物、搜索信息或社交媒体等,将参与者分为常规上网用户和非常规上网用户。
结果表明,经常上网的人患痴呆的风险是不经常上网的人57%,低了将近一半。无论教育程度、种族民族、性别、世代如何,这种联系都存在。
对此,该项目还研究了上网时间与患痴呆风险的关系,每天上网时间与痴呆发病率呈u型关系。即每天上网0.1~2小时的人,老来患痴呆症的风险最低;而每天上网6~8小时的人,风险最高。
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,尽管人过中年后经常上网与认知障碍延迟出现存在关联,但仍需更多研究来全面评估上网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痴呆风险,包括过度使用互联网对老年人的潜在不利影响。
研究人员说:“过多上网可能会导致人们面对面社交互动的机会减少,从而与现实脱节,倾向于虚拟环境,对老年人认知健康产生不利影响。”
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非常重要,但也要避免过度沉迷网络带来的副作用。
划重点
03
如何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?
1、多学习,少看低俗视频
网络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,可适当学习上网,既可提高大脑处理手眼协调的能力、活跃思维,也能开阔眼界、增强自信。对老年人来讲,可以多使用国家老年大学等官方资源,进行养生保健、数智生活等多方面个性化线上学习;尽量减少观看标题党营销号文章、低俗视频,不轻信转发网络谣言。
2、合理购物,不抢蝇头小利
互联网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,网络购物成了无数人的生活常态。建议上网购物时,货比三家,选择官方店铺进行购买;理性面对促销,不占小便宜,不轻信“免费领取”;不轻易在网上购买药品及保健品。可以请亲朋好友帮忙把关或给出建议,如果需要在线付款,一定要设好支付密码和支付上限。
3、广交友,但提高防诈意识
网络聊天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,有利于缓解内心的孤独感、隔离感和陌生感。但网上聊天要注意避免泄露个人隐私、不轻信网络恋爱交友,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。
4、公共WiFi谨慎连接
在连接公共WiFi之前先确认其安全性,比如是否为商家或企业的安全WiFi,尤其是一些免费WiFi更需注意,更不要在公共WiFi环境中输入个人隐私信息。
5、在官方渠道下载App
在下载App时,要时刻注意“钓鱼”应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,早前就有“钓鱼”App通过仿冒用户界面诱骗用户输入关键账户信息的案例,而有些破解版App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,背后却存在着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。因此,在下载App时尽量选择官方渠道下载。
划重点
04
如何健康玩手机?
1、遵循“20—20—20”法则
遵循“20—20—20”法则,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,抬头远眺20英尺(6米)外20秒以上。看电视或投影仪时,眼睛距屏幕3米以上;用电脑时,眼睛距屏幕不少于50厘米;用手机时,与脸的距离要保持33~35厘米。
2、控制使用时间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,成年人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个小时,青少年应尽量控制在2小时以内。
不但要控制使用时间,同时也需要合理安排使用的时间段。例如:不要在睡前玩手机,也不要在半夜醒来的时候玩手机,更不要在上厕所的时候玩手机。很多老年人有起夜的现象,上完厕所之后其实还是有睡意的,但是可能中途翻看了一下手机,随着看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之后,大脑又开始逐渐兴奋起来,让睡意消散,从而影响了睡眠的节律。
3、少在昏暗环境下看手机
即使打开了“护眼模式”或“夜间模式”,黑暗状态下,瞳孔处于开大状态,进入眼后段的光线较多,仍会造成眼部不适。因此,不建议在黑暗环境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。另外,电子产品屏幕所发出来的蓝光,也会影响我们大脑的睡眠节律。
4、划出“禁用”区域
给自己规定手机或电脑要在什么时间使用,每天使用不能超过多长时间,或者规定在卧室里、餐桌上不能出现手机,不是必须用时把其放在“禁区”内。铃声、振动音会不停催促你关注实时信息,休息时可以关闭消息提醒功能。
5、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
床只是用来休息的地方,要让大脑对于床的功能形成一个固定的认知。许多人喜欢躺在床上看电视、看报纸、写作业、写文章,甚至吃饭,床变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场所。那么,大脑就无法把床是用来睡觉的功能固定下来。因此,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,也很难让大脑形成“我准备睡觉了”的感觉,长此以往就会影响我们睡眠的节律。
6、睡前远离手机
睡觉前持续盯着感兴趣的网络内容看,会刺激大脑兴奋,即使放下电子设备,也不能马上入睡,长此以往会打乱睡眠规律,建议睡前两小时就不要再碰电子设备。
主编|关芳
编辑|赵蔻蔻
部分内容来源|科普中国、生命时报、生物谷、ACC心理科普、新华社、我是大医生官微、邵逸夫医院